打通農田灌排“最后一公里” 水利部如何干
2017-07-01
農業用水一直占我國總用水量的60%以上,灌溉水利用系數僅有0.53,用水效率低,但節水灌溉可節水80%以上。因此,近年來,國家十分重視高效節水灌溉,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2017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把農業節水作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和方向性戰略性的大事來抓。”水利部農村水利司副司長倪文進近日在“科技促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戰略與決策高層論壇上表示,“當前農業發展對水的需求更大了,同時對精準灌溉和高效率用水要求也更高了。” 日前水利部、農業部等五部委聯合發布《“十三五”新增1億畝高效節水灌溉面積實施方案》,明確“十三五”期間全國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億畝。到2020年,全國高效節水灌溉面積達到3.6億畝左右,占灌溉面積的比例提高到32%以上,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55以上。那么如何推進農業節水灌溉?倪文進認為,有六方面要調整:即加強農業用水管理、創新農業節水的投入機制、創新農業節水的機制、完善工程體系、完善技術標準體系、完善技術推廣體系。 加強農業用水管理 “現在推行灌溉用水的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不用擔心擠占農業用水,作為水利部農村水利司來說,要保護農民基本用水權利,” 倪文進說,從1996年到2016年,我國總體灌溉用水維持在3200億-3500億立方米,盡管總用水量沒有變,但是這20年間灌溉面積增加了2.4億畝,應該說節水灌溉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下一步將繼續推行灌溉用水的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進一步完善劑量設施,完善水權的交易制度。”他強調。 創新農業節水的投入機制 他指出,在堅持以財政為主導的前提下,要用好優惠的金融政策,同時采取先建后補的方式調動各類社會主體和社會資本的積極性。以水價改革為突破口 進一步完善各項改革機制,以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為突破口和牛鼻子,來推進整個農田水利改革,推進農田水利工程產權制度和運行機制的創新。“把產權制度明確以后,就是說能夠把后面的權能進一步拓展,比如說接下來的抵押、量化股權,使更多的農民受益,同時要完善基層服務體系。” 倪文進說。 完善大中小工程體系 他認為,制約用水效率最大的因素是大中型的骨干工程。據統計,我國80%以上大中型灌區已經運行30年以上,全國大型灌區骨干設施完好率不足60%,中小型灌區干支渠完好率只有50%左右,大型灌溉排水泵站老化破壞率達75%左右,“五小水利”設施損毀嚴重,因水利設施老化損壞年均減少有效灌溉面積約311萬畝。大型灌區骨干工程配套率不足90%,田間工程配套率不足50%,農田灌排“最后一公里”問題十分突出,所以要堅持大中小一起來做。 完善技術標準體系 “加快科技創新,使產學研更加的結合起來,也使標準和技術創新更加的緊密結合起來。” 倪文進說。 完善技術推廣體系 他指出,有的地方采用了先進的灌溉技術,但是農民沒有按照科學灌溉制度進行灌溉,某種意義來說用水效率還有提升的空間。同時科研工作人員應該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技術推廣和田間地頭上,這樣的工程才會持續運行下去,用水效率才會提高,才能夠破解農業用水緊張的局面。 據悉,由中國科學院主辦的“科技促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戰略與決策高層論壇于2017年6月25至26日在北京舉行。旨在通過高層次的研討交流,發揮科技創新的重要作用,支撐和促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查看更多